读经明义丨《中庸》:学以成人 恒心与毅力是关键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21-05-21 09:04:25 阅读:次
中国人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儒家文化是注重学习的文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以成人,学以成贤,学以成圣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统。儒家另一部重要的经典《中庸》,对如何通过学习,实现成己成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富有启迪,发人深省。
其言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要广博的学习;第二,要详细的询问;第三,要慎重的思考,第四,要清楚的分辨,第五,要切实的力行。学习要广博。人文领域的内涵大都是相通的,你在此处无法理解,在彼处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使你霍然开朗。从哲学观念上来说,任何一种学说都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某种见解,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囊括一切,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学习越广泛,越会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越能使人安于做更好的自己。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只有带着问题学,学才能见其实。如果泛泛而学,就像囫囵吞枣,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
孔子谈到君子有九思,其一就是“疑思问”。孔子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他青年时学礼有成,被鲁君聘请到鲁国太庙从事助祭活动。他到了太庙之后,“每事问”。别人笑话他,这个人真的懂礼吗?孔子却说:“有疑就问,这就是礼。”子贡曾经请教孔子,卫国的孔圉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谥号为文。带着问题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为耻,这样的学习绝对事半功倍。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就像在沙上建塔,疲惫而无所得。思考也要以学习为基础,不能陷入空想。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收获,还不如认认真真的学习。学习思考之后就要明辨。明辩什么?明辨是非。儒家思想主要谈的是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要建立这样的关系,分辩善恶至关重要。明白善恶之后,就是笃行的功夫。《中庸》文本在此段文字之前的一句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个笃行,就是选择善,终身奉行而不改变。由此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是学的功夫,目的是明辩善恶,学会真诚。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致知”。而“笃行”是习,也就是实践的功夫。“笃行”也可理解为两个部分的实践功夫,一是成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君子;二是成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谈完学习的五个层次后,《中庸》继续发挥:“不学习则已,学习未能掌握绝不肯停止;不请教则已,请教而未能了解绝不肯停止;不思考则已,思考未能领悟绝不能停止;不分辩则已,分辩未能清楚绝不肯停止;不实践则已,实践未达完美绝不能停止。”接着的这句话令人感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一次能办到的,我做一百次也要办到,别人十次能办到的,我做一千次也要办到。如果真能如此,“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再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再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
成功没有秘诀,恒心与毅力是关键。
孟子曾说:“仁德可以战胜不仁德,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是如今有一些所谓行仁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起的大火;火没有熄灭,就说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是给不仁德最大的放纵,这样的后果,使起初的一点点仁德也会失去。”在德行的修养上,不进则退。《中庸》的这段话从正面引导,希望人能够择善固执,最终达至善之境。而孟子从反面入手,你不能够坚持,行仁的程度不够,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样就会导致信心动摇,使原有的良心美意也难以保存。成人成己的君子之路,关键还是恒心与毅力啊。
(转自:腾讯儒学,有改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