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与太清宫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21-05-24 18:38:33 阅读:次
戴国斌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在青岛市东北约五十华里处,它濒临东海,峰雄壑险,水秀云奇,名树古木,修竹异卉,泉涧洞窟,随处可见。所有这些与“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等众多历史古迹一起,就构成了崂山的独特风光,故《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多年来就被人称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历代不少著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过崂山,前来修炼、游览。据记载:秦始皇遣徐福往东海求仙药时曾到过崂山,至今太清宫前海中尚有徐福岛,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处。太清宫东面有一巨石上书“波海参天”,下书“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据说秦始皇曾在这里望蓬莱。又如:李白、苏轼、邱长春、文征明、顾炎武、蒲松龄等等,他们留下了很多赞美崂山的诗文刻石和碑碣。
唐、宋时帝王好方术,修仙者已视崂山为幽奥寻真之境,山中历代留传下来的仙迹很多,道教在这里很盛行。崂山方圆百里,道教宫观星罗棋布,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著名的有太清宫、神清宫、遇真宫、华楼宫、太平宫、上清宫、明霞洞等。最为著名的太清宫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太清宫,俗称下清宫、下宫;在崂山道教宫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它座落在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湾畔,三面环山,—面临海,风景秀丽。《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所始创。张博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后入终南山得师传道,遨游天涯,来崂山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三官庙”。又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改称“太清宫”,始元二年委弟子刘方清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三元宫。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在崂山设“康成书院”,授徒讲学。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东游崂山,至太清宫,与张道冲等又扩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称“三皇庵”。
金章宗昌明六年,著名道士邱处机、刘长生及共师兄弟五人,号称七真人,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止于太清官,讲道传玄,宏阐道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邱长春未久住,留诗二十一首(编者注:实际是二十首),西行而去。刘长生留下讲经传道,数年后西行莱州灵虚观,从此太清宫道众归宗于刘长生的全真随山派。太清官也就成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
崂山太清官从肇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道教全真随山派的祖庭,也有七百余年。太清宫主要由三个大殿、四个配殿、长老院及客房等—百四十七间组成。三清殿奉三清教主;三皇殿奉神农、伏羲、轩辕三皇;三官殿奉天、地、水三官。另有东华殿奉东华帝君,西王母殿奉西王母,救苦殿奉孚佑帝君(吕洞宾),神像均为近年新塑。
金大安元年,邱长春由胶西重来太清宫说法,留诗十首刻于本宫三清殿后的巨石上。在三皇殿内东西两壁上嵌有成吉思汗赐邱祖的两道护教“圣旨”及“金虎牌”诏文刻石。元时著名道土张三丰曾二次来崂山太清官隐居。崂山左侧靠海岸的石塔名三丰塔,塔底有洞曰仙窟,是张三丰静修之处。明万历年,皇帝赐太清宫《道藏》一部,现存青岛市博物馆。
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环境绝幽。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枝叶葱郁。宫后巨石上有康有为的摩岩诗刻。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溃败时,崂山的一切筑建、文物、风景、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太清宫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文革”期间,太清宫再一次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得以重新落实。如今,太清官庙宇修饰一新,新塑了神像,绘了壁画,设制了殿堂内的供案、供器、神龛、幔帐,道士们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并接待中外游客、信众,还在闲暇时,跟匡常修道长学习道教传统的武术,使玄门这一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道教》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