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圣经山摩崖石刻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20-02-05 15:44:58 阅读:次
圣经山摩崖石刻位于文登市葛家镇西街村北的圣经山,为金、元时期摩崖石刻,该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老子道德经”刻石、“圣经山”刻石、“混元殿”、“朝阳洞”、“洞天福地”刻石、“众仙坟”遗迹;紫金峰前坡“东华洞”、“白玉台”、“玉皇阁”、“东华宫”、石坊等。以石刻为中心,西至骆驼峰,北至摩崖石刻北外沿500米、昆嵛山水库南侧,东至犁眼顶,南至山门,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为重点保护范围。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经山是昆嵛山南麓的群峰之一,地处葛家镇和晒字镇交界之际,历来被道家视为大化仙境。金元时期,王重阳收邱处机等“北七真人”为徒在此传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王重阳也因此得成正果,成了全真派开山鼻祖。道教全真派在此发祥后,迅速传播,成为元、明两朝的正统教派,倍受推崇,盛极一时。山上道教遗址遍布。如“天然老子头像”、“圣经山摩崖石刻”、“混元殿”、“卧仙石”、“众仙坟”、“聚仙台”、“会仙桥”、“老君庙”、“玉皇阁”、“东华宫”、“三清殿”等等。
由西街村向北上行4500米许为圣经山顶端,在顶端稍东侧山梁上有两巨石屹立:一高6米,宽15.6米,因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石之阳面随之凹凸阴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分《德经》和《道经》,共刻字约6000余,每字大小为6厘米左右,颜体楷书,略带魏体风格,竖排成行。部分经文因年久风化,加上石花覆盖已经模糊不清,但大部尚可辨认。另一石接月牙石西3米处,高3米,长4.2米,上刻“圣经山”三个大字,下刻一片文字约700余,推断应有文字刻写的时代和说明,可惜已经风化,辨认不清了。
经石东南100米处,原有石庙,俗称“祖师庙”或“大庙子”。庙分3组,东西排列,共长6米,高约2米,内有雕像9尊。据传,为晋代王元甫,金、元时王重阳、马丹阳、邱长春、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郝恬然、孙不二(丹阳妻)之像,今庙已毁。庙东南和西南50米处,有两石崖相对,东崖刻“洞天”,西崖刻“福地”,字径约1米(70厘米)。“洞天”刻石之阳有一洞,名“朝阳洞”,上刻“大德六年(1302年)道人李道元开造”。洞内和洞外多有壁龛,龛内原有造像,已毁。(上据《山东省志·文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再沿路下行有紫金峰。转下是刻有“天门”二字的巨石和李道元开凿的东华洞,洞口上书“东华洞”三字。洞内原有白石七真人神像,现已不存。又下为东华宫。《光绪文登县志》载:“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过而喜之,曰: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遂于白玉台下创筑契遇菴” ([清]李祖年修,[清]于霖逢纂《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凤凰出版社等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影印本,第78-79页。),丹阳又以紫金峰前为古仙人东华帝君故宅,复营殿堂曰东华宫。原宫殿宏观,碑石林立。可惜宫殿已毁于革命初期,仅存下高大的石碑为柱,一碑为中心的碑亭(张中孝书,赵孟頫篆额)及其它碑石、石人(高2丈)等,这些又毁于“文革”期间,现只存残碑旧阙和石狮。
由月牙石向西南下行300米处,“福地”之西为一排石墓,石上刻书“众仙坟”,可能是道人之墓。再下行之山下是元代建筑之隆兴寺旧址,现只存残碑石。
紫金峰之东华殿及石洞、碑阁和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文应为一体。《光绪文登县志》曰:“按东华君者,王元甫也,道号东华子。居于昆嵛山紫金峰,结草菴为屋,额曰东华观。韬光晦迹,百有余年后徙居代州五台山中,开阐元宗,为全真教第一祖师。至元己巳赐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至大庚戌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考……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有王元甫者,霍州人。亦未详起于何代。”([清]李祖年修,[清]于霖逢纂《光绪文登县志》卷四中,凤凰出版社等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影印本,第79-80页。)因此后人基本以王元甫为晋代人。又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在紫金峰前营造宫殿,元大德六年李道元继之复修殿堂,开洞建碑。所以圣经山经文石刻早不过晋,晚不过金元道家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