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寺绍云长老哈佛大学开示禅修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21-05-27 15:51:35 阅读:次
2018年9月23日上午9点,美国哈佛大学安林太极武道协会暨哈佛东方传统文化研究会有幸邀请到禅宗泰斗,绍云长老来到哈佛大学的科学中心为大家开示。
以下是此次开示实录:
一、中国禅宗文化的主要精神
禅宗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这个文化,我们必须要首先具备真正的信仰和对这个文化的爱好。禅宗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主要精华之一,“禅”这个字是“禅如”的简称,其义为静虑,是佛教的精华教义。
1. 禅对当代生活有哪些好处与帮助,其根本奥义是什么?
生活中,对一切事物的态度,都要有一个思维和考虑;有时考虑的事情不是很顺利、甚至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的思想业力就开始起烦恼了;由于烦恼给我们身心上带来了种种麻烦和业力,我们休息修习禅宗,就是为了解决思维、精神上遇到的种种烦恼麻烦;我们在修行起步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我们如何使在认识与反复不停地波动安静下来、进入正常的思维状态;
2. 我们要向进入禅修静虑的境界,首先要注重禅宗达摩祖师的教诲: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理解了这16个字的意义,你才能时时审视自己的心意:
外息诸缘:是不是对外面一切的缘分都息下来了?
内心无喘:不是“喘气”的“喘”;就是我们内心动了一念,就证明我们的内心不是平静的,不得以宁,就动摇“喘气”了
心如墙壁:外面一切的攀缘都写下来了,内心也没有其他的动念烦忧,那我们的内心就如同墙壁一样;墙壁,都是笔直的,也不会很热,是冰冷的;所以修习禅法,必须具备笔直、没有弯曲的心力;
可以入道:此外,我们要卸下来打妄想的这三种因素:贪、嗔、痴;这样才能说你具足了修习禅的条件,开始修习禅了;
3. 具备了这些以后,我们要如何来做?
(长老以慧能的故事为主体讲解禅宗的来源、组织方法与如何理解禅在应用时的心法)
近代佛教有五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唯识宗
禅宗最早是达摩祖师传入中国,后传给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后传给六祖慧能,六祖以后衣钵便没有再传下去了。六祖下面出了43位大彻大悟的人,这43人当中又分了2个主要的分支: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这之后又演化出了5大宗派:沩仰、临济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
所谓“一花开无叶,结果自然成”,其中“一花”指的是六祖慧能大师,日后形成的五大宗派即“五叶”(如图所示)
一日,弘忍大师考验他的诸位弟子证道的程度,于是他让众弟子写诗,其中神秀在墙壁上写到: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弘忍听到此诗,认为神秀程度很好,让大家都向他学习,因为这是正确的修习方法,可以帮助众人免落恶道,但他还没有真正悟到自性的本质,因为还需要时时去拂拭;慧能在做饭时听别人念到此诗,也发现神秀还没有悟到自性的本质,请别人在神秀的诗旁又写一首诗,可那人却说你出身火头又目不识丁,怎么能作诗呢?慧能回给他: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于是江州别驾张日用帮他写下了此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此诗知道慧能参到了真实心性,但为了保护他免遭众人嫉妒,便把诗擦掉了,并来到厨房,那时慧能正在做饭,弘忍便问他“米熟了吗?”慧能答“米已熟,只欠筛了”。弘忍便在米臼上用拐杖敲了三下,走了。意思是当晚三更来找他。慧能便在三更去了五祖的房间,五祖用袈裟把窗户都封上,开始给他说法。先说的是《金刚经》,讲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彻底醒悟了,说了几句话: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他明心见性了,便把衣钵传给了他,又和他说“你不能在此地长住了,衣钵传给了你,你是个南蛮,又不识字,身材又矮小,别人看不起,会陷害你”。趁着夜色,弘忍把慧能送到了九江对岸的渡口,让他赶紧回南方去。
六祖慧能受了衣钵从广东向南走了,五祖弘忍回去便睡下了,之后不吃不喝,别人就问他:“是不是生病了?为什么不吃饭呀?”他说:“钵已经给了别人”别人又问“你没有动啊,衣钵怎么就被传走了呢?”大师又说:“能者得矣”。别人一看,那个小南蛮离开了,便知道饭碗给他了。当时五祖下的500人很不服气,要把他追回来。
当时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四品将军叫慧明,跑得最快,就在现在九江和广东交界的山头,大庾岭,追上了他。慧能知道他是为了衣钵而来,就把衣钵放到大石头上,自己在草丛里藏了起来。慧明看到了衣钵,想拿,但是拿不起来,便心生惭愧,就想:这个法物不是我想争就能争得的。于是说“行者行者(那时慧能还没有剃度,相当于在寺庙的义工),你不要躲藏了,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争夺衣钵来的”。六祖就从草丛中走到了放衣钵的石头上,把腿一盘,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于么时,那个是上坐的本来面目呀?”
这话一说,慧明开悟了,通身大汗淋漓,向六祖面前一跪,说“我在五祖麾下十多年了,未能挣脱世俗的烦扰,今天行者你这三言两语,就给我道破了。我现在知道师父是本于自性了”。
这句话也就是后世我们禅宗提出来要“参话头——如何识本来面目”就是这个缘起。
因为慧明大师转念了,想要保护他。让六祖继续向南走,下山之后就对后面的人说“这山上没有慧能,你们往那个方向追(指了一个反方向)”。
慧能到了广东,想起五祖的叮嘱“你不可以立刻弘法,因为‘佛法难骑’你要隐藏在下层人民之中,时机成熟之后再来弘法”。广东那时男人经常上山打猎,一部分猎物自己吃,一部分卖点钱换一些东西。六祖就在打猎的队伍里隐藏了15年。猎人看慧能很忠实,就让他数网。六祖再往里面寻找猎物,把活的都放走了,死的带回去煮饭给他们吃,他自己将野菜放在肉里面一起煮来吃。这便是著名的传言“宁吃肉边菜,不吃菜边肉”,可见六祖道心的坚定。
因为六祖大师是24岁到黄梅去参拜五祖,舂米不到一年五祖便传给他衣钵。到了他39岁,六祖考虑年龄不小啦,不能总是隐居在这里。他就去了广州市,路过了光孝寺,那时印宗法师在讲《大涅槃经》,讲经道场树了一个幡。就有两个和尚争论:
一个说“幡在动”;另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在动”
此时,六祖刚好到场,就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两人一听,这个人虽是在家人,但此话不简单,就回去告诉了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就赶紧出来,看他与众不同,问他:“久闻衣钵传给了南蛮,你是不是得了五祖衣钵的人呢?”六祖答道:“不敢,我就是”。印宗立刻跪下向他顶礼,请他到庙里去。六祖本来言语惊人,讲衣钵拿出来后,众人更加确信,这就是五祖传与衣钵的人。这样,六祖才真正走上了弘法的道路。
很久之前的光孝寺,有一个印度僧人带来了一颗菩提树苗,栽在那里做了标记说:“后170年,有真身菩萨在此树下剃度落发,宣扬菩提无上正等大发”。慧能遇到印宗法师时,恰好170年,菩提树已经变成了大树,六祖就在那里剃度。那时他39岁,之后弘扬了禅宗大法37年,在76岁时在宝林寺圆寂。之后,他的43位弟子将他说的法编辑成了《六祖坛经》,又称《坛经》。中国历史上,这么多著名的法师,仅有这一位祖师所说的法,编成的书,被称为“经”。
二. 禅宗的两个主要流派
现在的中国,对于修习禅宗有两个主要的法门:
1.参话头,又叫话头禅
何为话头?为什么要参话头?如何参话头?
“话头”:一句话没有说出来之前,就是“头”,说出来就是“尾”了。现在中国很实行的一句话头是:“念佛是谁的话头?”我们中国人最常见念佛,一合掌,“阿弥陀佛”,这是一句话;在“阿弥陀佛”没有念出来之前,若问你“谁在念?”,你说“我念”;你是口念吗?可你睡觉的话口还在,口为什么不念?那就不是口念。
是你的肉团心在念吗?心在我们的体内,没有这个功能,它不能念。
是灵魂念吗?灵魂什么样子?是什么形状?你不知道,就在这个不知道中产生一种疑问,这个疑问开始没有二念,这个就叫话头。
这个有什么功用呢?这个“谁”字一起,没有二念的话,平常我们翻腾不歇的一切妄想念头,当下就制止了。止住我们一切的妄念,这就是话头的功能。
我们就是借着这个话头,不被妄想、昏沉、无知,盯住这一念“谁”,这叫“照顾话头”。现在大陆,禅宗到哪去,墙上就会有“念佛是谁,照顾话头”,就是这个来由。
因为你把这个话头参住了,没有二念了,你一切妄念就当下截住了。时间一长,没有妄想念头,下面就是清净心的念头,也就是没有二念的念头,你能保住这个时间一长,你对世间万物,就了明于心。如果你不明白这个意思,但是做了以后,到了一定程度,会一下知道:原来如此,你找到了是谁在念佛。这就叫开悟,也叫明心见性。
2.默照禅
“默”:是向里看,不讲话,看我们当下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又到何处去。这不是一个形状啊,这只是一个概念,是我们思维的代言词。
“照”:那默照的目的呢?也要我们不起二念,仅仅只有个思维念头,盯着这个念头,不让它散动、乱动,这叫“照”。
这样时间一长也和话头一样,清净心显现,也就得到了参话头所有的功效。我想引用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讲的几句经文: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真”:是不假,也就是说我们当下这一念,没有二念,这叫“真”。
“常”:是不断,就是我们长时间守住真念,就是守于真常。
因为时间长了,心静下来了: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常光现前”:我们这一念,没有二念了,时间长了我们的清净心现前,我们的色身和我们的精神思维状态,感到无比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下出现了一种光明现象。这个旁边人看得最清楚。你在晚上,心足够清净了,头上会发光,这就为什么我们佛菩萨像都有一团光,那个是光相。我们常光现前,也是一样啊,所以我们众生都能成佛呀。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根”是“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尘”是“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眼观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接触,意分别。如果没有二念到一定程度,这六根和六尘就不接触了,因为你没有分别心了。没有这个分别心,这个六根六尘就没有了。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我们如果能够按这几句话抛弃生灭,守于真常不动,到常光现前的时候,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应时销落了,我们的想象就像尘土一样的,也不存在,情感也没有了,那我们的法眼就能看到我们意念看不到的东西,做我们六根做不到的事,都显现出来了。那么成了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我们就明心见性了。
三. 问答环节
1. 问:何时是修禅的最佳时机?
答:对于初学者修习要有一个安静的处所,要把手上的工作处理好再来修习。那么时间呢?早上呢,你们现在是8:00上班,6:00起床到7:00,甚至到7:30,这个时间修习最好。晚上呢,也是7:30到9:00修习比较好。中午呢,因为你们都要工作,应该休息休息,不能让身体过度疲劳。
2. 问:如果破了本参,疾病还在,是不是意味着贪嗔痴还在,还要继续修,要怎么修?
答:这个问题有2种解决办法。一种,如果是你受了风寒,像感冒、咳嗽等疾病,这是外因引起的,要看医生、通过药物治疗。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因为内心烦恼导致精神不愉快,最终导致这个病,这样的病就需要我们心理上来调治。要让我们心里面没有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了。按佛法来说,你所想的是不是真正地达到了佛法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贪嗔痴还会引起疾病。那你就要从念头上下手,把你原来的念头转过来,再加上一点药物调理,很快就会恢复了。
3. 问:印度《奥义书》有讲过,一个人的业驱使这个人的欲望,而这个人的业取决于他最终要走向的地方,您怎么看呢?
答:在佛教里有几句比较常见的名词,“业由心显,心随业转”。什么是“业由心显”呢?你现在所处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的好坏,与你过去世种的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你过去种善因,做善事,结善缘,那你这一世生活就很好。但如果你过去世没有种善因、结善缘,那这一世想要生活好就比较困难了。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造的业是因,而现在的生活环境是果。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循环,真实不休。
4. 问:所谓的“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答:“修”就是改,改什么呢?要改不良的行为、不良的思维、不良的习气、对大众没有利的一切行为。“行”就是按照佛法所说的经律,从历代祖师讲这个方法开始,按照这样做,就叫行。如果不是按照这样做,谈不上“修行”。
5. 问:什么是“缘”?
答:“缘分”二字在我们佛教里面,也是由“因”而来的。这个“因”不一定是今世的因,也可能是过去的因。比如,我们社会上所见的人,不论是男女老少,你一看到就很欢喜,这就是结下的善缘,过去时你们就友好。但如果过去你们俩闹不愉快,甚至斗争过,那你们见面以后呢,就表现一种不好的面貌现象,这也是一种恶缘。这善缘和恶缘是由因来连接的,或者是过去世或今世早一些时候你所发生的事情,这就叫缘。缘就是因的果。
(转自:禅文化网,有删改)